20210527-logo1.jpg

 

课程基地 当前位置: 新沂市瓦窑中学 > 课程基地 >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申报表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申报表
作者:佚名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9-15浏览:6320
文章摘要: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申报表       项目名称  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

申报表

 

 

 

 

 

  项目名称  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

             学校公章                   

             校长签字     滕     清    

 申报日期   2016年2月20日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


  1. 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一)学校基本情况

新沂市瓦窑中学地处新沂市西郊,是苏北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 20102月在新沂市农村中学中率先通过江苏省三星级高中评估验收,被专家组誉为“苏北农村中学教育的奇葩”。现有43个教学班,267名教职工。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办学理念,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校训,形成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校风,“爱生、严谨、善诱”的教风和“勤学、创新、有恒”的学风以及“团结、务实、开拓”的领导作风,构建了浓郁的“陶文化”底蕴。

《新沂市瓦窑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6)》中提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开展学陶师陶活动,以课程与管理促发展,以质量和特色铸品牌,努力把我校建成周边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四星级高中。

瓦窑中学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先进实验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德育科研江苏省先进实验学校”“江苏省行风评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所有部门的管理工作均获得过徐州市级表彰,连续五年获得市教育局综合考核积分一等奖。

近年,学校千方百计谋发展,在困境中求突破,力求通过课程基地建设,走出一条农村高中的“突围”之路。

(二)学校的特色优势

1、“生活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我校是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先进实验学校,多次被评为徐州市践行陶行知思想先进集体。虽是一所高中,仍然坚持传承与发展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探求解决“怎样进行教育”的问题。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学陶师陶”活动,寻找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实践的结合点和渗透点,有的放矢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为社会服务,为以回归生活世界为重要理念的“瓦窑中学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2、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对内部管理模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为改变教学管理局部力量薄弱局面,设立瓦窑中学电教管理中心、图书管理中心、实验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管理中心五个内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为教学工作做好服务保障。校长室出思想、年级组抓流程、科处室齐督导,管理全面而又简捷高效,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使用,坚持有能者上,有德者上,每三年一次对学校中层干部实行群众票决、公开竞聘上岗。近年来,学校探索内部管理改革卓有成效,被评为“徐州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蝉联新沂市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先进校”。《新华日报》《江苏法制报》曾对我校的管理改革和行风评议创优工作做过专题报道。

3、育才特色的培育与彰显。农村中学社会声誉、教师结构、人员心态、生源构成等相对匮乏。我们找准学校定位,摒弃“精英教育”,提出了平民化的办学思想,让老百姓子弟“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努力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我们在教学时提出要“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科学确定并合理下沉起点,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和有效参与。当学习出现分化现象时,及时开展医瘸和补差工作。要求教师把备课的精力多放在备学生身上。我校每年录取的新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进校时都有明显进步,优生人数更是成倍增长。我校的艺体特色教育给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创造了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机会:三年来共计二百余名有音体美特长的合格毕业生跨入了艺术院校大门,其中部分学生被东南大学、南艺、南师、苏大等重点院校录取。

 

 

 

二、项目基础及建设目标内容

(一)项目基础  

1教育理论支撑。“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为社会服务。杜威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也曾论述过:“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生活结合物理教学理论为以回归生活世界为重要理念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2、物理师资团队。我校教师队伍充满朝气,业务精湛。学校物理学科组的十四名教师中,有包同立、姚礼华、马草原、陆希平、何小孔五位教干,几乎占了中层干部的“半壁江山”。我校物理学科团队中,高级职称5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2人,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徐州市农村优秀园丁1人,新沂市青年名师2人,新沂市学科带头人1人,徐州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2人,新沂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4人。物理教研组凝聚力强,教科研能力出众。仅2015年,就有34篇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16篇在有刊号的刊物上发表。为提升我校物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层次,我校特聘新沂市一中、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同洋为我校物理学科首席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其他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成长。

3、课程开发能力。学校一直坚持从课程开发团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整体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教学实施及质量监控等方面,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执行力。学校采用“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校际交流”等形式,加强教师教科研能力培训,学校在整合国家课程基础上,积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与“物理与生活”相关的《趣味物理》、《生活中的物理》、等精品校本课程。成立“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指导中心,定期举行小实验、小制作大赛、开展“科技节”等活动课程。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建立社区活动站,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等社区实践课程。

4、课程资源观念。学校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注重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用慧眼去寻找,去发现,去提炼,其中的许多素材就能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学校倡导教师走进日常生活搜集物理学教学素材: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融入物理课堂教学,将亲身体验融入物理教学,延伸教学空间。依托瓦窑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沂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校外场馆站所等物理课程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5、硬件设施基础。学校学校实验楼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其中设置6口标准物理实验室,3口物理准备室。实验室配备有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和标准化的实验橱、桌、台,分组实验做到2人一组,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确保正常开出。学校各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进行了升级改造,43个班级配备了65Seewo交互式触控一体机、海天地视频展台、蓝贝思特组合式黑板、蓝贝思特多媒体讲台。“千兆进校园,百兆进班级”工程,实现了校园无线网全面覆盖。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基本结束,构建了基于互联网和云技术下的数字校园、数字教室和数字移动学习终端。2015年启动“智慧教育”校园工程建设,实施将科学、人文、艺术整合于一体的智慧教育。

6、创建工作平台。2012年学初工作会议上,我校物理教学团队提出了创建物理课程基地的构想。他们以“从生活发现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宗旨,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探索“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2013年5月,我校被徐州市教育局授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基地”。我校“物理与生活”选修课程被评为新沂市高中精品校本课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受到徐州市教研室的肯定与表彰。为申报省级课程基地,学校多次到江苏省运河中学参观学习,邀请该校项目负责人王海军老师到我校做专题报告。在一系列工作中,创建人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创建省级基地搭建了坚实的工作平台。

(二)建设目标和内容

    【建设目标】

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快乐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时代感。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角度思考,做到人才培养在基地、教师提升在基地、学校发展在基地的三维一体发展体系。

1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的建设,落实高中课程追求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看、听、触、悟、动”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合作与探究的平台,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物理学科特色教学环境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升学习的幸福感,培养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追求和意志品质、创新和实践能力、洞察和选择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等健全人格品质的创新型人才。

    2探索教师发展新途径

 通过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的建设,对国家实施的课程进行整合,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教师整合课程的能力,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展。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在基地建设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卓越。构建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基地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一流的教师团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3、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我校力图通过“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的建设,把课程基地的内涵从“学科本位”向“多元育人”转化,进而深化学校内涵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明确“动机”和持久“动力”。充分发挥学校在周边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学校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就学校“不一样的精彩”。     建设内容】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

(1)建设物理生活体验馆。设计4个主题体验区:前沿物理(现代物理学研究前沿,物理应用的前沿技术);生活中的物理体验活动;生活中物理现象揭秘;物理与生产活动(物理与农业生产、物理与工业生产)。创新教育教学环境。(2)物理实验中心建设。同时建设物理仿真实验室、物理DIS实验室、物理DIY创新实验室,进行基础实验室提升建设。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升学习的幸福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展“观察物理现象,创造幸福生活”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以物理与生活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以师生成立学生科技制作指导中心;建设学生小制作创意资源库;建立“汽车模型设计、车模竞赛”学生社团;为社团小组提供活动场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思维;开发与之有关的校本教材;开展以“物理改变生活”、“我是科学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的乐趣。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必修化,生活现象、社会资源课程化”原则,开发相应的不同层级的校本物理探究性实验课程,充分发挥物理DIS实验、物理仿真实验室的仿真动画与建模实验功能,实现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构建作用;(3)建设校本化的科技展览厅。借助央视《我爱发明》视频展播,展示学校师生科技制作的作品,让学生热爱发明,享受创新的乐趣。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设计师生小发明小制作展区、师生研制的教具(学具)展区、汽车与汽车模型展区、央视“我爱发明”视频展播四个模块进行建设。以“文字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方式介绍汽车的相关知识

 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

(1)功能实验室建设。建设并充分发挥物理DIS实验室、物理仿真实验室的仿真动画与建模实验功能,实现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构建作用。(2)教具(学具)制作工作室建设。通过制作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自制教具(学具),实现核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模型建构,对实验室模型建构进行改进、拓展、补充,同时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本着启发性、经济性、可靠性、客观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原则,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现象)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具(学具),通过教具(学具)制作过程及教具的使用过程,紧扣生活与物理。建设教具制作工作室;编制高中物理自制教具计划书;对物理教师进行制作技能培训;举行学生自制教具(学具)比赛、展览活动。

    3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以学校网络控制中心为依托,完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创建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为学生服务。其目的就是在在物理与生活实验中心、体验厅等实体资源基础上,创建网络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信息与生活的融合,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供支撑,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学习的主宰者。

4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课程研发中心建设工程,在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课程基地背景下的学科特色,生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特色物理学科课程体系。以物理学科为轴心,统整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层级清晰、有序。在国家课程,省级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校本课程,挖掘课程资源。目的不仅增强教师对国家课程的认识,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认知、理解、应用都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含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四大类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

    5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以专家、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物理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在全市物理学科教学教研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物理教师团队。任务是展示优秀教师的发展历程,为教师发展提供现实模型;搭建教师发展网上管理平台,对教师的发展适时监控和指导,为教师发展提供保障;设计教师发展规划方案,制定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办法及奖励机制;与高校合作,建立专家咨询网页,为教师发展提供指导;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将有利于带动学校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改变我校的教育现状,推动学校多元特色发展。

6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根据我们学校的生源情况,大多数学生将来要学习一技之长,走技术应用类专科院校,并且开设对应的校本课程。学校从这一点出发,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与大学接轨。在充分调查研究学生理想的基础上建设实践探究平台工程,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己动手为特征的实践平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经历,崇尚学生独特的创意以及自己动手、团队合作的体验;追求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教育价值。

(1)校内探究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汽车物理探究基地:以汽车为载体,拆装、研究部分零部件,探究其中物理知识运用。以贴近生活的汽车为载体,探究汽车中的物理应用,为部分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向奠定基础。建设汽车模型设计室、车模竞赛工作室。让苏北农村的孩子充分感受物理技术带来的现代生活。

家居生活物理探究基地:建设模拟家居环境,开展家用电器工作原理、家具中的力学、电路设计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探究活动。进行家居生活方面的模型创作。通过对家居生活中的物理探究,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通过实践活动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品质。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深刻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在校外基地进行调查研究,感受现代物理技术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运用,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与实践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三、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

(一)项目创意

1、“做中学”的学生认知方式。

物理教学要让学生手脑并用,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物理的方法和视角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2、“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

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找物理,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学物理,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物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模型生活化;学科间的渗透生活化;实际运用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等。

3、“带头雁”的教学改革效应

      建设“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实现破解教学难点与创新载体相结合,不断探索特色化、校本化课程基地建设开发与实施的规律,不断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对常态化教学的引领与影响,同时积极发挥基地在文化培育、学科渗透、课程整合方面的示范和渗透作用,以点带面,实现教学改革全面突破。

(二)效能分析

    1、依托基地建设,变革原有教学模式。

“走行知路,育行知人”。积极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力图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摒弃教育的功利化,回归教育的本质。

2、依托基地建设,培育学生探究精神。

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见物思理,见理思物。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校将以项目引领发展,以课程丰富内涵,以基地拓展课堂。通过多样化课程建设、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样化手段创新等,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依托基地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不断保持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同步性,跟上教育观念和学科知识发展的步伐,保持对教育形势发展的敏感,不断适应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营造学习型的团队,创建务实型的教研模式等措施,探索循环互动的专业发展成长之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物理教师队伍,力争培育出1-3名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知名教师。

    4、依托基地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校在高中学段仍然坚持“学陶师陶”,学校具有浓郁的“陶文化”气息。我们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形成“教育即生活”的理想目标。努力通过“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的建设,创造某一个领域的卓越,打造精品课程,以点带面,提高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成就学校“不一样的精彩”。

 

 

 

 

四、项目保障、社会支持及时序进度

 

(一)项目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课程基地建设组织机构,负责课程基地的建设和组织实施,并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保障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1)组织机构

组  长:滕  清

副组长:季景华  黄绍谦  王珂

成  员:陆可教 包同立  钱毅文  柳月云  孙安镇  朱庆征

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包同立兼任办公室主任。

(2)项目分工

序号项目名称责任人1物理生活体验厅朱庆征2科技展览厅陆可教3物理实验中心包同立4汽车物理探究基地王珂5家居生活物理探究基地黄绍谦6网络互动平台建设钱毅文7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柳月云8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季景华

    2.制度保障

    制定和完善基地建设规章制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绩效挂钩,定人定岗定责。制定科学的管理指标体系、培训制度、考核绩效制度等,激励员工全心投入基地建设,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订《新沂市瓦窑中学课程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新沂市瓦窑中学课程基地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明确领导小组及物理教研组每一位成员的岗位职责,并按学期对各成员进行全面考核,对在课程基地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

    3.队伍保障

    学校强力打造“基地名师”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深造和各级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教师梯队建设。鼓励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实时监控。聘请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的专家指导学校课程基地建设。

    4.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向省市财政申请划拨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以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社会资助等资金运作方式,确保各项资金及时配套到位、专款专用。

(二)社会支持

    瓦窑中学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不仅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学生家长和企事业单位的倾力支持。学校将加强基地建设意义的宣传,鼓励企业与社会人士参与基地建设。

    学校靠近瓦窑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沂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课程基地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便利。

(三)时序进度

准备阶段:(2016.3—2016.5)

1、完成项目申报。

2、聘请专家担任基地顾问。

3、制订基地建设总体规划。

第二阶段:(2016.6—2016.9)

1、进行课程基地场馆建设。

2、开发校本课程。

3、筹建网站。

第三阶段:(2016.9—2017.9)

    1、形成完备的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管理的数字化。

    2、完成场馆建设,完成基地设备采购。

    3、完成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开设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

4、建成成熟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能熟练掌握,并形成课题成果。

总结阶段(2017.9-2018.8)

1、组织“物理与生活”教学研讨活动。

2、物化“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建设成果,为课程基地后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为更多的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开放的共享平台。

 

 

 

 

 

 

五、项目支出预算表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名称

资金来源

市、县财政投入

学校自筹

省财政补助

小计

    

248

205

100

553

一、设备购置费小计

178

133

67

378

物理生活体验厅

50

30

10

90

DIY物理创新实验室

11

21

8

40

物理DIS实验室

15

15

5

35

多媒体及实物展示台6

6

7

3

16

壁挂式数字电视8

3

5

2

10

高端网络教学平台1

10

10

5

25

高端网站服务器1

2

2

1

5

数据服务器(2TB2

2

2

2

6

网络资源库平台1

2

2

2

6

校本科技展览厅

24

10

4

38

汽车物理探究及报废汽车(2辆)

28

7

3

38

基础实验室提升设备

10

10

10

30

家居物理探究室

10

10

10

30

教具制作工作室

5

2

2

9

二、教学资源开发费小计

20

25

10

55

   网络资源库建设

10

10

5

25

 校本课程教材(含出版费)

10

15

5

30

三、材料费小计

20

10

10

40

   模具、课本探究材料

15

7

6

28

   展板及文化布置材料

5

3

4

12

五、培训费小计

20

20

10

50

 师资发展培训(实践基地)

14

10

7

31

 社团培训制作竞赛费用

6

10

3

19

六、其他费用小计

10

17

3

30

     其他

10

17

3

30

 

文件附件:物理与生活课程基地申报表-- 新沂市瓦窑中学.doc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3008498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